期中检测后阅卷,我阅的是四年级语文,其中有一题是默写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始阅卷时,看着学生诗文中出现的错误感到比较好笑,和同事们交头接耳的交流。卷子被一份一份的翻过,该题全部正确的寥寥无几,五花八门的错误让我哑然失笑,一种压抑,一种恐慌,甚至是悲哀爬上了心头。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学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得全分的题目,无非就是默写一首学过的古诗呀。原文是这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这四句话,28个字,可是学生出现的错误却远远超过了28这个数。我就仅字面出现的错误概括了一下:叶落呜蹄想满天,江风鱼火对愁眼。孤苏城外寒山寺,夜伴终声到客航。这还不包括一些写不完整的字,笔画不到位的字。还有像文不对题,张冠李戴,作者是张断,是王维,是元稹的等等。张继在九泉之下若知今人把他的智慧和情感糟蹋的如此这般破烂不堪,一定比刘备哭得还要痛吧。
学生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不理解诗文的意思,甚至是根本就不懂诗文意思。诗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一概是糊里糊涂,如同在雾里看了花,至于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气味,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只知道是花而已;二是在读写诗文时,马马虎虎,没能做到以其义来记其字 。像文中“乌”指的是“乌鸦”,“枫”指的是“枫树”,“钟”指的是寺院的“大钟”等;三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问题。有的学生拿着学习就不当会事儿,不管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强调,根本就听不到耳朵里。也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就这么一首小诗,学生出现了如此多的错误,根本的原因还在老师身上。老师,你是怎么教的?如果和学生把诗文描写的内容弄清楚了,把诗的意思弄明白了,就不会出现“叶呜蹄风鱼终”;如果教给了学生恰当的记忆方法也不至于出现“叶呜蹄风鱼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细致一些,用心一些,多强调一些,把关紧一些,还会出现把“眠”写成“眼”,把“船”写成“航”的情况吗?
我知道,众多众多的如果,已经无法改变学生卷面上的错误,甚至是存在学生大脑中错误的印记,我们弥补学生的只能是在今后教学中,用些心思,想些办法,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儿,标准高一些,充分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学的既扎实又有效,要不,再哭泣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张继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