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清风摇月

冬青de原创芳草地!

 
 
 

日志

 
 

不要让结果匆匆而生(冬青)  

2010-03-10 15:59:04|  分类: 教育感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中午听课,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产生的的过程。授课从信息窗开始,先让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黄河全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很快便列出了算式:3470+1210+790。这时候老师应该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计算?先听听学生们的意见,而不是忙忙的去计算结果。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后,接着询问,不同的计算顺序,能保证不变的计算结果吗?给学生一个猜想的机会,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按不同的计算顺序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这道题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样一步一步地向运算律靠拢,既让学生经历了规律的产生过程,又感受到发现的喜悦,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老师让两个学生分别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发现结果相同后,就点明了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简化了规律的产生过程,淡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好多老师认为,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省下时间让学生多做些题,考试时多得些分。我认为,这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负责任,多少年过去以后,学生忘记的是知识,而培养起来的能力会跟随其一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产生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让学生参与发现,参与探究,不要让结果匆匆而生。

  评论这张
 
阅读(167)|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