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是为了保护
——读《包装”惩罚“》有感
教育过程不能只有“精彩极了”,也一定伴有“糟糕透了”。
学校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不正常的。学生犯了错误,理应接受惩罚,否则,他就不会从中获得教训,增长记性。
如何认识犯错的学生,怎样对他施以惩罚,《包装“惩罚”》一文中,孙明霞老师给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智慧的办法。
“ 有时孩子犯错误并不是他有意捣乱,纯粹是由于他没有良好的习惯或者自我控制能力差,老师简单的批评没有任何用处,还可能让学生的表现变得更糟糕;若惩罚不当的话,也难以改变学生,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不妨改变惩罚的方式——将惩罚“包装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将其变成一项“光荣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露声色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从孙老师的这段解说中我明白:将惩罚进行“包装”,出发点就是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错往往不是故意的,有时自身也在饱尝身不由己的痛。把惩罚“包装”一下,既能缓解惩罚带来的“杀伤力”,还能顾及学生的面子,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孙老师这种“包装”后的惩罚教育内化于心,外化无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