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清风摇月

冬青de原创芳草地!

 
 
 

日志

 
 

由听课《春晓》想到的(冬青)  

2016-03-03 16:34:48|  分类: 教育感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由听课《春晓》想到的
         
         上午第二节我们听了一年级的语文课,是由青年教师讲授的古诗《春晓》。
         李老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春晓》。接着板书课题,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诵读。这样的导课设计干净利落,依据自我系统的作用理论来分析,又有些不妥。自我系统告诉我们:来自五官的各种信息在进入大脑后,有98%的信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掉,只剩2%的信息有可能被大脑感知到。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大脑中的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决定了某项学习任务是否值得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结合自我系统的作用,泰尔斯顿提出了“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的见解。她认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真诚的关怀、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理应发生在教学内容之前。不由得让我想起观听一些优质课的情景。教学内容讲授之前,教师总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其目的不就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为教授内容的学习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关系吗?
        基于“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这点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共同的教育信念”的认识,李老师“开门见山式”的导课设计,没有促使学生和所学习内容之间建立关系,让学生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动机。本课的导课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询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一年级的孩子是容易回答的,教师顺势板书“春”字,然后再问,这个季节的早晨你们乐意起床吗?为什么?(预设不乐意起床,困不够呀)教师接着再说,有位大诗人也和咱们一样,在春天的早晨也比较赖床。(教师说到这儿学生一定会想:他是谁?他怎么赖床的?引发思考,激发求知欲望)今天咱们就通过一首古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个赖床的唐朝大诗人。顺势把课题补充完整。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建立关系,使孩子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后续的学习成为一项有效的活动。
       于永正老师教导我们说,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这节课李老师在生字教学的处理上我觉得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教给学生记忆生字的方法;二是没有给学生写字的机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写字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只有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发现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如书写姿势是否正确、书写笔顺是否正确、书写效果是否美观等)及时纠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借学习文本之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年级是古诗文学习的开始,教师一定要有学法指导意识,初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李老师在古诗理解、赏析教学过程中,按先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连义解释诗句的意思,背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样的路径进行的。这个方法对老师来讲有“灌输之嫌”,对学生来说是很务实的学习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从文字的“前面”走向文字的“背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就此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更没有给与实践的机会。其原因教师还缺乏学法指导的意识,没有把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综上所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重视导课设计,建立关系;二是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语文学习根基;三是重视学法传授,教给孩子“自己走路”。
       
       
       
  评论这张
 
阅读(172)|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